智能卡行业的裂变

2020-03-16 15:26:37

       智能卡行业裂变(1)


  西门子、捷德、亿恒和英飞凌


  在中国智能卡市场刚刚开始萌芽的时候,很多的外国公司都开始在中国抢滩。来的比较早的是西门子和捷德的合资公司“亚洲芯片卡”,英文叫做ACC。因为西门子和捷德都是德国公司,而且西门子专门做芯片开发,而捷德负责COS软件的开发,对于西门子大家都比较熟悉,而捷德的主要业务是进行钞票和银行安全票据的保密印刷,在保密处理和安全方面有自己的技术沉淀,英文名字简称为G&D,全称是Giesecke&Devrient GmbH。所以二者结合起来共同推广智能卡在亚太地区的应用。


  当时新加坡作为很多跨国公司的亚太总部。ACC也不例外,亚太总部位于新加坡,在北京设立了代表处。但是毕竟两家公司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在发展方向和战略制定上存在很大的分歧,所以不可避免地由合到分。于是我们就在中国看到了两个公司,但是他们的员工多是来自原来的同一家ACC。


  从此西门子的芯片卡部门隶属于西门子原来在中国的半导体部门,而捷德也开始在中国的市场上崭露头角。在随后的发展中,西门子公司把整个半导体部门打包出售,于是就有了另一个独立于西门子的半导体公司,英文名称叫做Infineon Technology AG,初期的中文译名叫做“亿恒科技”,后来把中国译名改成了“英飞凌”。


  而捷德公司为了进一步占领中国的市场,采取了成立合资公司的方式,在中国推广智能卡产品。所以现在能够看到的和捷德有关的公司包括:江西捷德、黄石捷德万达、武汉三环捷德、北京捷德等分支机构。


  但是有的时候大家会发现,无论公司怎么分分合合,做事的却依旧是原来的那些熟悉面孔。


  智能卡行业裂变(2)


  飞利浦、恩智浦以及Mikron


  说起智能卡没有人不知道飞利浦的,这家公司最初推出了兼容西门子的一些逻辑加密卡,以及自己的CPU卡系列。但是真正让这家公司在智能卡行业呼风唤雨的却是非接触技术。而这个非接触技术的开发者则是奥地利的一家名为“Mikron”的公司。Mikron开发了全球著名的Mifare产品,其含义是Mikron Fare Collection System,亦即Mikron收费系统。随后Mikron分别对美国的Atmel、荷兰的飞利浦和德国的西门子转让了这种技术。后来飞利浦更是在1998年下决心收购了Mikron,从此飞利浦便携Mifare技术叩击国际标准的大门,终于使之成为ISO14443的一部分。而在Mikron开发Mifare之前则是帮助另一家公司开发了另一个著名的产品LEGIC,这款产品在非接触智能卡市场中同样占有一席之地,但是终究没有Mifare运作的那么成功。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来,一个产品的成功与否并不全在是否占有市场先机,还有更多的因素起着关键的决定作用。


  在全球半导体公司整合的大环境中,飞利浦也不例外。飞利浦公司把半导体部门剥离出来,打包出售给一些私募基金,从整个飞利浦公司分离出来,成了目前的NXP,一段时间国人把它戏谑地翻译成当年蒋介石先生的一句著名口头禅,不过它的官方中文译名也还不错,叫做“恩智浦”。


  目前除了在原来的CPU智能卡方面继续推进市场之外,在智能识别、双界面卡和非接触卡方面,以及新兴的RFID和NFC领域恩智浦也在大力拓展。


  智能卡行业裂变(3)


  布尔、斯伦贝谢、SGS汤姆逊(ST)、金普斯、雅斯拓、金雅拓


  在2005年到2006年间,智能卡行业酝酿的一次合并让整个业界都叹为观止。在智能卡行业中称霸前两名的巨头金普斯和雅斯拓合二为一,变成了真正的智能卡行业航空母舰,远远领先于排名第二的捷德(G&D)。


  这两家行业的龙头老大都有着将近二三十年的成长历史,其间也是经过了多次的整合。


  智能卡从被发明以来(日本人Kunitaka Arimura博士1970年申请了IC卡专利,而法国人Roland Moreno在1974年也申请了专利),一直到1977年才有三家公司参与智能卡的开发,那就是布尔(Bull)、斯伦贝谢(Schlumberger)以及SGS汤姆逊(SGS-Thomson),现在说来已经是三十年前的事情了。


  1988年从SGS汤姆逊公司出来了5个员工,单打锣鼓另开张,创立了金普斯(Gemplus),并且为法国电信市场提供巨量的电话卡,从此一发而不可收,并且于1995年收购了Datacard集团位于欧洲和美国的卡片生产部门。


  布尔为了强化智能卡市场也成立了独资公司就是著名的Bull CP8。但是布尔CP8因为整个布尔集团的结构策略调整而于2001年以3.5亿欧元的价格卖给了斯伦贝谢。


  后来斯伦贝谢又将智能卡业务部门独立出来成立了雅斯拓(Axalto)。


  从此雅斯拓和金普斯就成为整个智能卡行业的领头羊。分别提供各种行业的智能卡产品和终端机具,以及个性化服务和整体解决方案。


  随着竞争的加剧,利润水平逐渐降低,这两个老大终于坐到了一起,从竞争转而开始讨论合并。并且历时一年左右的时间终于完成了合并,新的公司取名为“Gemalto”,中文翻译为“金雅拓”。为此削减了大量的冗余人员,降低了运营成本。但是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中,究竟还会发生什么样的新故事,只有未来能够提供答案了。


  智能卡行业裂变(4)


  摩托罗拉、爱特梅尔(Atmel)


  关于智能卡行业的另外一些公司重组情况,虽然没有前面介绍的那么轰轰烈烈,但是这里要说的几个公司对于整个行业也同样具有一定的影响。


  先来说说摩托罗拉和Atmel之间的故事吧,早在智能卡刚刚问世不久,摩托罗拉就推出了具备微处理器的智能卡芯片,在1979年摩托罗拉开发的单芯片微处理器智能卡就已经应用在法国的银行领域,从这点上看法国不愧是智能卡的发明之都,法国智能卡的普及比世界其他地方都早很多,而且很多的智能卡公司也都是根植于法国。


  后来摩托罗拉进一步完善了自己的智能卡产品线,终于推出了一系列的基于68HC05系列单片机的智能卡产品。和西门子、飞利浦以及ST齐名。


  但是在1999年,摩托罗拉把有关智能卡的业务出售给了Atmel,按照1997年的CPU卡市场份额来看,当时ST占有45-50%,西门子占有20-29%,摩托罗拉占有16-20%,而Atmel当时仅占1.6%。Atmel依旧是把原来的89C51芯片进行改造(如同曾经把24C01/02/04/08/16进行改造变成88SC102/103/1604一样),应用到智能卡领域。在那个时代几乎所有的芯片厂商都是采用掩模ROM的方式来加载COS厂商的程序代码。而Atmel则采用闪存flash的方式,在当时对于Flash的安全性受到大家的一致质疑,所以Atmel的CPU卡也是举步维艰。但是Atmel适时地收购了摩托罗拉的智能卡业务部门,并且继续改进自己的CPU卡技术。也因此秉承了摩托罗拉一直推广的非接触Type B标准,加之以前Atmel曾经从Mikron那里转让过Mifare技术,也就是Type A,所以Atmel实际上能够提供同时支持Type A和Type B的产品,在这点上和西门子(也就是现在的英飞凌)一样。


  在随后的岁月里,Atmel的CPU卡芯片在智能卡领域里稳步提高,尤其是在竞争激烈的亚太市场打开了一定的局面,而且基于Flash的CPU卡也逐步得到市场的认可,很多公司都开发相应的Flash产品。比较知名的就是三星半导体,陆续推出了8位、16位、32位的Flash产品,而且以更低的价格吞噬亚太市场。


  智能卡行业裂变(5)


  EM、Emosyn、SST


  在提到Flash CPU卡的时候另外两家公司不能不说,那就是EM Microelectronic和Emosyn International。


  这两家公司没有什么隶属的关系,但是正是基于Flash的CPU卡把他们拉到了一起来了。


  EM本来是瑞士的Swatch集团下属专门开发低功耗用于手表的集成电路IC的公司,在各大商场都能看到那个红色圆圈中间的白十字标志,那就是著名的Swatch。EM也开发了基于Flash的TG(Theseus Gold)系列CPU卡产品,在1998年EM和ATMI(Advanced Technology Material, Inc.)旗下的Emosyn合作开发推出了基于新一代Flash的CPU卡TP(Theseus Platinum)系列产品,以及Rania开发系统。ATMI主要致力于开发推广半导体生产和封装用的原材料,成立于1986年。


  1999年Emosyn从SST(Silicon Storage Technology)转让了super-flash技术,SST一直致力于半导体存储技术的开发,在Flash技术方面处于全球的领先地位。此后Emosyn就一直推广自己的TP和TT(Theseus Titanium)系列产品,而EM仍然推广自己的TG和TCG(带有加密引擎的增强版)系列产品,两家公司的合作从此终结。在2004年的时候SST看好Emosyn的市场前景出资1900万美元从ATMI手里收购了Emosyn公司80%以上的股份,然后Emosyn就打上了SST子公司的烙印。Emosyn的主要产品集中在电信市场上,在SIM卡极度火爆的2005年一度供不应求,让出资收购的SST着实狂赚了一笔。


  有意思的是目前EM和Emosyn都在使用Theseus的开发系统,可是按照Emosyn的说法,Theseus现在已经是SST公司的注册商标了,不知道他们之间是否还有许可协议。从国内的推广来看,EM和Emosyn相比一度要稍逊一筹,但是随着SST的战略转移,EM有抢占Emosyn市场份额的迹象。


  Emosyn的名字起源于希腊神话中的记忆之神MNEMOSYNE, 而Theseus同样来源希腊神话 Theseus, in Greek mythology, hero of Athens; son of either King Aegeus or Poseidon.不知道是有意还是无意,现在的Theseus开发系统同属于Emosyn和EM,而在希腊神话中Theseus也有两个可能的父亲。


  智能卡行业裂变(6)


  欧贝特、De La Rue、IM(爱恩科技)


  在2005年经历了智能卡行业两大巨头金普斯和雅斯拓的合并事件之后,(G&D)以及欧贝特(Oberthur)身上,期望着他们之间会不会发生点什么故事。最终他们之间并没有任何的故事发生,但是欧贝特自己却有了一些动作。


  欧贝特是一家法国公司,也是从安全印刷起家的。在1999年的时候收购了另外一个家英国公司De La Rue的卡片业务,从此打入智能卡的行业。并且分离出来了主营智能卡业务的欧贝特卡系统公司。虽然欧贝特在中国市场上表现乏善可陈,但是在欧美的电信和银行市场上还是表现不俗。


  欧贝特和De La Rue这两家公司可以说都是从印刷起家的。其中De La Rue尤其具有悠久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832年,并且其创始人Thomas De La Rue申请了扑克牌的相关专利,随后逐渐进入邮票、钞票和彩票的印刷领域,目前银行票证仍然是主营业务。


  而欧贝特同样也是在1842年开始印刷业务,当时Francois-Charles Oberthur与人合伙开始了自己的印刷事业生涯。收购De La Rue卡片业务之后欧贝特也成了智能卡行业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公司之一。


  不过在2005年伴随着全球智能卡价格的下滑,公司的业绩同样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原来放弃的亚太廉价电信市场也准备重新进入,在这时欧贝特和IM(爱恩科技)开始了长时间的合并谈判。


  IM(爱恩科技)说起来和捷德公司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当年亚洲芯片卡ACC拆分成捷德和西门子之后,亚洲芯片卡在新加坡的亚太研发中心很多人另立门户成立了IM,这也是捷德公司在亚太研发方面最大的一次集体叛逃事件。导致了以后捷德公司对于德国本部之外的开发部门保密策略的收紧。


  IM成立之后一直致力于电信领域智能卡(SIM)的开发,主要集中在低成本的Flash卡,这点在亚太市场上具有相当的竞争力,公司在新加坡上市,并且成为新加坡创新企业的典型。


  可以说,欧贝特和IM的合并为欧贝特重新开启亚太市场奠定了产品保障的基础。


  随后欧贝特又收购了另外一家公司创建于瑞典的XponCard,进一步抢占在亚太和全球的市场份额。Xponcard最初也是从印刷起家,成立于1957年,逐步渗透到智能卡领域,并且在瑞典、丹麦、芬兰和挪威发展,2000年成立了XponCard国际公司,分别在伦敦、曼谷成立分支机构,并且拓展到华沙、迈阿密、拉脱维亚、阿联酋、菲律宾等地。但是欧贝特究竟能够在亚太和中国取得什么样的业绩,还是让未来去评定吧。


首页
产品
动态
联系